药物,不只是有形之药,尚有无形之药;有形之药医外形躯T,无形之药医治内在心智。在春秋战国的变动,油然而生的诸子百家之思想,无疑是企图医治这时代的「无形之药」。

        儒家是缓药、缓缓条理;法家是猛药,药到病除但也几乎命除。

        道家则告诉你根本没病,何来需医治之说?私家则认为纵使有病,医生也没责任予以医治。

        墨家则是味道奇特的药,入口之味神奇。名家则提供了制药方法论,可惜一向被忽略。

        无论如何,不断服用的结果,我们的时代产生了药的依赖X以及抗药X。中国经历先秦诸子的思想奠基後,一直到擅长形上讨论的佛学进驻中国的魏晋南北朝,始对这病人产生了激烈效用,激发了宋明理学的新药方,中国复兴了「形上学」的讨论。最後是清朝的鸦片战争,船坚Pa0利轰开了中国的健康,知识分子们寻求另外一种药方,「西学」。

        当中学\西学,这两个药物在东亚地区一同作用时,起了非常大的作用,但它早晚又会继续产生抗药X,而我们的时代从来没拒绝依赖这类药物。

        ***

        後记:

        「创造和发现」也许很难判定科学家发明\发现定理?,毕竟「因果X」的讨论一直是个解决不了的重要科学甚至哲学问题。或许杨朱的言论确实形成了一种「生命至上」的意识型态,我仍然觉得是有可能,至於这种意识型态的族群大小、持续X,则至少得靠文本证据才能论断。

        保守的认知策略上我会倾向,史料可以反应当时时代的资讯,而杨朱在当时呈现了这类观点。这类观点与现在法哲学「生命法益至上」的主流观点意识型态是一样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资料上,现代化的法治国家都在立法和司法中,试图实现「生命至上」的价值於文字和程序中。

        【本章阅读完毕,更多请搜索读吧文学;http://www.nbxszp.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】